欧易

欧易(OKX)

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

火币

火币(HTX )

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

币安

币安(Binance)

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

蚌埠市政府工作报告解读——2022怎么干

2022-10-01 23:01:39 761

摘要:凝心聚力抓项目【报告摘录】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。坚持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,推动三次产业系统高质量协同发展,以产业发展坚强底盘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【解读观点】市人大代表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陶广生: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,项...

凝心聚力抓项目

【报告摘录】

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。坚持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,推动三次产业系统高质量协同发展,以产业发展坚强底盘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
【解读观点】

市人大代表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陶广生: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,项目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。2022年,我们将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,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,进一步在项目建设主战场比谋划看储备、比招商看投资、比开工看进度、比服务看实效,千方百计做大项目“盘子”、提升项目“层次”、清除项目“障碍”。

压实责任促项目。落实“管行业必须管投资”权责匹配机制,建立高质量投资“赛马”激励机制,严格执行四级调度机制,实施重大项目分级分类清单化管理,开工建设液力机械智能制造基地、康宁药玻二期、蚌埠(深圳)显示产业园等102个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,加快推进凯盛超薄柔性玻璃二期、帝晶光电二期、壹石通新能源锂电池用勃姆石等167个在建亿元以上产业项目,竣工投产华润雪花啤酒搬迁扩能、国显科技二期等75个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。

远近结合谋项目。一是围绕国家政策谋项目,在长三角一体化、淮河生态经济带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、自贸试验区、区域结对合作帮扶等平台方面,在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、科技创新、新型城镇化、绿色发展、市政工程、“一老一小”等政策方面,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。二是围绕产业谋项目,在一产“两强一增”、二产提质扩量增效、三产“锻长补短”等方面谋划一批项目,同时更加注重“四化同步”发展,努力发挥乘数效应。三是围绕枢纽谋项目,谋划一批区域交通、城乡交通、综合交通一体化项目,加快构建“米”字形铁路网;加快推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,在商贸物流、冷链物流、保税物流和大宗商品物流等方面谋划一批项目。

拓宽眼界招项目。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,瞄准世界500强、国内500强、民营经济500强、行业100强企业,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、产业带动功能显著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。加强六大新兴产业及其细分领域研究,绘制产业路线图,有针对性地拜访目标企业,着力引进一批龙头项目、配套项目,补齐产业链短板,形成产业集聚的“葡萄串”效应。坚持市县两级联动,紧盯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等重点区域,结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,深化与宁波等长三角先进地区结对合作,持续派驻招商引资小分队,扩大招引规模,提高招引质量。

落实要素保项目。完善“要素跟着项目走”机制,对用地、能耗、污染物排放等资源要素,实行市级层面统筹统管,建立项目投产前扶持、投产后奖补政策清单,推动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。强化真督实导,实地点项目、数塔吊、看进度,坚决杜绝“纸上项目”“围墙项目”“影子项目”,以大项目、好项目构建产业发展主骨架,以项目建设加速度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
补链强链促增量

【报告摘录】

树牢“大工业”理念,坚持企业抓龙头、产业筑链条、区域建集群,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,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,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。统筹招大引强和专精特新,以存量带动增量,以增量激活存量,用3-5年时间实现工业增加值翻一番,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0%。

【解读观点】

市政协委员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宋健:工业是蚌埠经济发展的“牛鼻子”,工业强则蚌埠强,我们深知责任重大。2022年,将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,大力实施制造业“提质扩量增效”行动计划,确保工业经济实现量质双升。

一是推动经济企稳向好。紧盯规上工业增加值、工业投资、技改投资等指标,密切关注重点支撑企业、重点在建项目,建立完善日常监测、研判预警、指导督促等工作机制,合力推动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。

二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。滚动实施“千企千亿”改造升级计划,全年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00个以上,改造完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个以上。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,落实“一业一方案”,建立完善“链长制”,做细行业规划、绘好产业图谱、补链强链延链。

三是深化企业培育服务。持续推动企业培育“五大工程”,分类建立完善企业培育库,实行一企一档,加强跟踪服务,力争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60户,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户。建立运行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。研究出台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举措,做好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工作。

四是抓实项目调度推进。进一步落实“四级”调度机制,强化工业项目全流程跟踪管理服务,对293个重点工业项目逐个调度,精准分析解决制约项目推进的具体问题,全力推动项目加快建设,全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%以上。加快“亩均效益评价”改革步伐,完善“亩均”数据归集交换共享机制,探索建立差别化用地、用能等支持政策,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,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明显提升。

五是推动平台赋能发展。高质量建设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,稳定运营4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,支持40所、41所筹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。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,力争三年内培育5家企业级、2家行业型或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,赋能重点行业和特定场景。

“两强一增”念农经

【报告摘录】

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,实施科技强农、机械强农、促进农民增收“两强一增”行动计划,推进农业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、链条化发展,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。

【解读观点】

市政协委员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勇:保障粮食安全也是一项政治任务,同时也关系到市民的“米袋子”。2022年,我们将紧盯省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,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不低于2021年水平。新建高标准农田43万亩,强化优质专用粮食生产,按照五统一要求,在全市建设30个优质专用小麦万亩生产基地,在9个乡镇开展整建制推进,全市优质专用小麦比例不低于70%。

按照“做强生猪、稳定家禽、发展牛羊、振兴奶业”的思路,保持肉蛋奶产量稳步增长,提升畜产品保供能力。对接长三角,在畜禽养殖优势区域布局畜禽屠宰加工产业,建设生猪、肉禽、肉羊、奶业生产加工供应中心。补齐冷链物流配送短板,拓展销售渠道,加快由活畜禽调运向肉食品冷链配送转变。

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,按照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、链条化的总体要求,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,围绕产业链、价值链、供应链、创新链,全面启动“510工程”。加快推进新希望六和、上海鹏欣等一批精深加工全产业链项目建设进度,力争早日投产形成加工产值。积极协调做好皖北食品产业园、大成食品二期、正大集团蛋鸡等一批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前期工作,力争早日开工建设。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和新型农业主体,加强与沪苏浙电商企业、连锁超市等合作,开展直销连锁配送,共建长三角和皖北地区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。

加大投资建城市

【报告摘录】

提升宜居品质,拆迁改造棚户区、城中村40个,竣工安置房1.5万套,回迁安置1.8万户。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7726套,提升改造老旧小区95个。

【解读观点】

市政协委员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孙如斌:新的一年,我们将围绕提升城市宜居品质,精心谋划城市片区更新、城市道路、城市公园、防汛排涝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,提升城市建设水平。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,健全住房保障体系,着力提高住房保障水平。2022年计划改造棚户区、城中村40个,提升改造老旧小区95个。新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7726套,解决年轻人和新市民阶段性住房难问题。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,力争2022年建筑业总产值增幅12%以上,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建筑企业3家以上,新增亿元以上建筑企业10家以上。加强房地产领域风险管控,全面落实因城施策,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长效管理调控机制,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,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。

【报告摘录】

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,实施PM2.5和臭氧浓度“双控双减”行动。持续推进沱湖、龙子湖、北淝河等重点河湖水环境治理。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,实施粮食主产区永久基本农田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工程,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歼灭战,确保按期见底清零、杜绝反弹回潮。

【解读观点】

市政协委员、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袁永宏:蓝天白云,青山绿水,是每个人对生态环境的美好追求。2021年,我市蓝天保卫战和绿水保卫战成果显著,截至12月31日,PM2.5年均浓度37.2微克/立方米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1.9%,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。12个国考断面水质、7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%。

2022年,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,全面贯彻落实中央、省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相关要求,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,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,统筹推进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、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变革,切实保持攻坚力度、延伸攻坚深度、拓宽攻坚广度,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。坚决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改。继续发扬“钉钉子”精神,按照“四不放过”原则,压紧压实工作责任,确保生态环保督察问题“见底清零”。

继续开展全市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,有效化解环境风险,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生态安全保障。继续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建设。着力构建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企业主体、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,确保“党政同责”“一岗双责”、“管发展、管生产、管行业必须管环保”责任体系落实到位,为加快打造“三地一区”两中心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保障。

版权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( 微信:bisheco )删除!

相关推荐

友情链接
币圈社群欧易官网